文化局副局長陳炳輝、文化產業基金行政委員會委員朱妙麗、本地文產業界吳慧群和殷雅玲於4月5日應邀出席澳門電台《澳門講場》節目,探討本澳文創產業發展。
文化產業鏈漸見雛形
陳炳輝首先引用統計局的文化產業統計數字,介紹本澳現時的文化產業發展情況。2015年的統計數字顯示,本澳文化產業公司機構共1,708間,全職在職人員10,192名,2015年全年服務收益達到62.4億元,其中數碼媒體類發展相對較好,服務收益為29.9億元,佔整體47%,其次是創意設計佔整體29%。
陳炳輝認為澳門文化產業穩步發展,其中文創項目例如電影業更衍生跨界行業鏈合作開展項目。他指出,本地拍攝一齣電影,當中需要演員和本地拍攝團體參與;化妝、電影主題曲和配樂、形象設計、衣著等方面亦會有本地化妝師、音樂人員、時裝設計師參與其中,整個電影計劃形成了跨界產業鏈。近年本地電影開始在本地和外地正式上畫,同時,本地電影的製作團隊亦逐漸形成,局方會組織業界出外參展,協助他們拓展市場,讓本地業界有機會到外地介紹澳門製作公司能提供的服務,接觸投資者促成合作。局方的電影長片製作支援計劃除了提供資源,亦會由評審作為專業指導,指導他們完成電影項目,從中可令提升他們的製作水平、創作和行銷策略。
文化產業基金資助現況
朱妙麗談及文化產業基金的申請及審批流程。2014年至今年3月,基金收到超過400個項目申請,共資助100個項目,資助主要集中在創意設計和數碼媒體方面,資助金額累計約2億元,帶動10億元投資額並創造近1,500個就業職位。她指出,申請資助的企業大部分是5至10人的青年團隊,企業規模雖小,但項目具多元性,且有活力。
文產基金的資助原則是企業投資為主,基金扶持為輔,以項目無償補貼為例,資助上限為30%,即企業需要負責70%的投資。項目的通過率自去年不斷上升,而2017年的22個申請中有19個通過。朱妙麗指,基金評審項目時會視乎項目的可操作性,過程中讓企業定出發展方向,有利項目的長遠發展。她認為,通過率反映出申請項目在商業計劃、營銷計劃有較周全的考量;即使失敗的企業也會從中學習,完善計劃書後回頭重新申請並獲得通過。項目獲批後,有一套監察制度,一方面,監察公帑的合理使用,另一方面,從企業提交的監察報告可以了解企業運作過程中的困難和所達到的市場效益。
朱妙麗表示,自去年陸續收到企業的監察報告,可看到企業正努力發展,並出現更多的跨界、抱團發展。
業界的發展和遇到的困難
澳門文創綜合服務中心執行董事吳慧群表示,本澳的中小微企普遍面對人力資源、租金等困難,希望凝聚本澳的文創人士,協助他們降低營運成本,以及協助建立和推廣品牌。吳慧群認為,文創人士生產產品前,首先要定出目標群眾,針對性地設計產品及使用適合的宣傳方式。服務平台會定期舉辦活動及帶領業界參加澳門、內地及外地的展銷會,從而將產品推廣至其他地方。創意產品除了澳門元素,亦可以是與生活、設計相關的,只要能帶動文化令生活更加美好,這樣的產品就會是好的創意產品。
經營原創皮具品牌的殷雅玲反映,產品都是少量生產,一般要花很長時間在內地尋找廠家;人手流失率高、租金高亦是困難之處。她分享了當初創業的經歷,最初嘗試網上售賣,得到很大迴響,逐漸通過互聯網等廣告將產品銷售擴展至香港及亞洲等地。殷雅玲稱設計產品時會融入澳門的元素,未來會進一步多元化,計劃推出旅遊元素較明顯的產品,目標是將產品品牌化,讓更多人認識自己的品牌,而不是認識一兩款設計。
有從事文化創意產業的聽眾亦反映,資金及租金是業界一大困難。對於這方面,朱妙麗表示,企業在申請基金時,租金、裝修、推廣計劃、生產材料等屬於資助的範圍。陳炳輝則補充,文化局近年也有善用閒置空間、活化舊建築讓業界公開競投,例如南灣雅文湖畔,嘗試解決業界的困難。
有聽眾關注到業界經營網上銷售時會遇到網上支付困難,小微企的交易金額不大,銀行不願提供服務;如使用其他支付渠道,例如內地或外國的支付平台,則會出現匯率問題。同時,有聽眾覺得需要加大宣傳文創產品的銷售點。對此,殷雅玲亦反映遇到網上支付困難,同時希望政府增加宣傳。陳炳輝指出,經營電商平台是文化產業的商業項目,現時,有企業已經成功開通網上支付,他認為可舉辦交流會讓業界相互進行溝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