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局副局长陈炳辉、文化产业基金行政委员会委员朱妙丽、本地文产业界吴慧群和殷雅玲於4月5日应邀出席澳门电台《澳门讲场》节目,探讨本澳文创产业发展。
文化产业链渐见雏形
陈炳辉首先引用统计局的文化产业统计数字,介绍本澳现时的文化产业发展情况。2015年的统计数字显示,本澳文化产业公司机构共1,708间,全职在职人员10,192名,2015年全年服务收益达到62.4亿元,其中数码媒体类发展相对较好,服务收益为29.9亿元,占整体47%,其次是创意设计占整体29%。
陈炳辉认为澳门文化产业稳步发展,其中文创项目例如电影业更衍生跨界行业链合作开展项目。他指出,本地拍摄一出电影,当中需要演员和本地拍摄团体参与;化妆、电影主题曲和配乐、形象设计、衣着等方面亦会有本地化妆师、音乐人员、时装设计师参与其中,整个电影计划形成了跨界产业链。近年本地电影开始在本地和外地正式上画,同时,本地电影的制作团队亦逐渐形成,局方会组织业界出外参展,协助他们拓展市场,让本地业界有机会到外地介绍澳门制作公司能提供的服务,接触投资者促成合作。局方的电影长片制作支援计划除了提供资源,亦会由评审作为专业指导,指导他们完成电影项目,从中可令提升他们的制作水平、创作和行销策略。
文化产业基金资助现况
朱妙丽谈及文化产业基金的申请及审批流程。2014年至今年3月,基金收到超过400个项目申请,共资助100个项目,资助主要集中在创意设计和数码媒体方面,资助金额累计约2亿元,带动10亿元投资额并创造近1,500个就业职位。她指出,申请资助的企业大部分是5至10人的青年团队,企业规模虽小,但项目具多元性,且有活力。
文产基金的资助原则是企业投资为主,基金扶持为辅,以项目无偿补贴为例,资助上限为30%,即企业需要负责70%的投资。项目的通过率自去年不断上升,而2017年的22个申请中有19个通过。朱妙丽指,基金评审项目时会视乎项目的可操作性,过程中让企业定出发展方向,有利项目的长远发展。她认为,通过率反映出申请项目在商业计划、营销计划有较周全的考量;即使失败的企业也会从中学习,完善计划书後回头重新申请并获得通过。项目获批後,有一套监察制度,一方面,监察公帑的合理使用,另一方面,从企业提交的监察报告可以了解企业运作过程中的困难和所达到的市场效益。
朱妙丽表示,自去年陆续收到企业的监察报告,可看到企业正努力发展,并出现更多的跨界、抱团发展。
业界的发展和遇到的困难
澳门文创综合服务中心执行董事吴慧群表示,本澳的中小微企普遍面对人力资源、租金等困难,希望凝聚本澳的文创人士,协助他们降低营运成本,以及协助建立和推广品牌。吴慧群认为,文创人士生产产品前,首先要定出目标群众,针对性地设计产品及使用适合的宣传方式。服务平台会定期举办活动及带领业界参加澳门、内地及外地的展销会,从而将产品推广至其他地方。创意产品除了澳门元素,亦可以是与生活、设计相关的,只要能带动文化令生活更加美好,这样的产品就会是好的创意产品。
经营原创皮具品牌的殷雅玲反映,产品都是少量生产,一般要花很长时间在内地寻找厂家;人手流失率高、租金高亦是困难之处。她分享了当初创业的经历,最初尝试网上售卖,得到很大回响,逐渐通过互联网等广告将产品销售扩展至香港及亚洲等地。殷雅玲称设计产品时会融入澳门的元素,未来会进一步多元化,计划推出旅游元素较明显的产品,目标是将产品品牌化,让更多人认识自己的品牌,而不是认识一两款设计。
有从事文化创意产业的听众亦反映,资金及租金是业界一大困难。对於这方面,朱妙丽表示,企业在申请基金时,租金、装修、推广计划、生产材料等属於资助的范围。陈炳辉则补充,文化局近年也有善用闲置空间、活化旧建筑让业界公开竞投,例如南湾雅文湖畔,尝试解决业界的困难。
有听众关注到业界经营网上销售时会遇到网上支付困难,小微企的交易金额不大,银行不愿提供服务;如使用其他支付渠道,例如内地或外国的支付平台,则会出现汇率问题。同时,有听众觉得需要加大宣传文创产品的销售点。对此,殷雅玲亦反映遇到网上支付困难,同时希望政府增加宣传。陈炳辉指出,经营电商平台是文化产业的商业项目,现时,有企业已经成功开通网上支付,他认为可举办交流会让业界相互进行沟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