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產業基金於2016年1月27日舉行新春傳媒茶敘,基金行政委員會主席梁慶庭、委員朱妙麗、穆欣欣及各部門主管出席,就基金資助、跟進、監管、扶持和宣傳工作與傳媒進行交流。文產基金希望聽取各方面意見,進一步優化扶持企業發展的工作,以推動澳門文化產業前行。
2015年獲批項目 創意設計和文化展演比重大
完成兩個年度獲批項目協議書簽署
基金在2015年共有41個合資格項目進入評審,有10個項目獲批,通過率約24%,與2014年的項目通過率26%相若。2015年獲批項目中,“免息貸款”形式的資助佔資助總金額的一半,比2014年批出的資助中“免息貸款”僅佔20%的比例為高,其餘80%為“項目補貼”形式的資助。申請獲批後,有兩個企業向基金取消申請,因此現有8個項目將投入運作。在行業領域分佈上,屬創意設計領域的3個,文化展演領域3個,數碼媒體領域1個,其他領域1個。基金向這些項目提供的資助金額約澳門幣2,300萬元,項目資助期從1年到5年不等,預計將為澳門創造63個就業職位,總投資額近澳門幣1.2億元。
而基金在2014年及2015年共批出62個一般商業項目和8個服務平台。除一個項目因企業自身原因之外,至2015年底,基金完成了兩個年度69個項目的協議書簽署工作。兩年的資助金額近澳門幣1.12億元,將創造476個就業職位,總投資額約澳門幣5.8億元。
2014年獲資助項目監察工作啟動 不斷優化申請流程
根據第73/2014號行政長官批示《文化產業基金資助批給規章》,受惠企業應就獲資助項目按照與基金簽立的協議書規定定期提交項目進度執行報告,並於項目完成後60天內提交總結報告。目前基金已啟動2014年度獲批項目的監察工作,主要就項目的實施情況及財務執行狀況兩方面進行監察。如企業在填寫項目報告時遇有問題,亦可直接聯絡基金項目監察中心查詢或約見面談。
基金從首輪審批資助申請中汲取經驗,自2015年下半年起對申請、評審以及資助形式等細則進行調整優化:
── 常年接受申請。
── 增設網上預約、手機應用程式。
── 項目補貼、免息貸款、貸款貼息的三種資助方式,從過去申請時只能單一選項到現在可選擇多項混合。對於2014年首輪獲批項目的申請者,如有需要,可就相同項目再申請另一種資助方式。
── 評審會議增設答辯機制,申請者可直接面對評委充分闡述項目。
── 提供申請個案進度查詢服務,申請者在基金網頁輸入申請編號,項目處理進度一目了然。
加強對話增透明度 搭建業界交流平台
2016年新年伊始,基金舉行獲批項目交流會,30多位2014及2015年度獲批項目企業負責人出席。與會企業負責人暢談各自項目的發展情況,總體態勢向好。項目運作中面臨的新問題主要集中在資金方面,如原申請項目獲批後,由於金額不足,可否就同一項目再申請;或是同一項目發展至另一新階段,可否再提出申請等;又如企業將資金投放在產品研發及生產後,面臨缺少資金開展宣傳推廣工作,亦缺少場地販售產品,希望基金在這方面能夠有所扶持。同時,有企業在會計制度、編寫進度報告等方面提出問題,獲基金同事現場解答。與會者均認為此類交流會除了可以直接向基金反映意見外,亦能促進業界之間的交流,是一個讓企業相互交流及分享發展經驗的平台。
過去一年,基金舉辦了一系列講解會、交流會,讓公眾更了解特區的文化產業政策;通過讓評審委員與業界直接對話、良好溝通,有助業界了解基金運作、清晰申請程序、調整項目計劃,使之更切合巿場需要。這些工作成效,已逐漸反映在2015年的資助申請中:有的企業在與評審委員對話後重新調整申請計劃書,也有以前分別以獨立身份申請的企業改以合作形式共同完善計劃。
陸續推出電子版雙年報、微信、文產服務資訊平台
網頁增設“業界故事”助力宣傳
2014及2015年獲批項目情況均已上載基金網頁(www.fic.gov.mo),內容包括項目資助年度、範疇領域、企業名稱、資助方式、資助期限及資助金額,加插網上地圖定位功能,公眾可直接鏈接到相關企業網頁。基金網頁自2015年8月開始新增“業界故事”欄目,介紹獲批項目及其經營者的故事。而由即日起,公眾可進入網頁瀏覽《2014·2015文化產業基金雙年報》電子版,進一步了解基金在過往兩年的運作情況。同時基金將於下月初推出Facebook專頁和“澳門文產FIC”微信公眾號,以緊貼社會脈搏。另一方面,基金現正著手分析受資助企業資料,整合產業服務數據庫,建立一個以企業需求為出發點的文產服務資訊平台,預計於今年第一季度推出。公眾和業界將得以透過平台快速查找對應服務,有助業務配對,促進跨界合作,進一步完善文化產業鏈,為驅動文化產業升級轉型作儲備。而在這個文產服務資訊平台的基礎上,基金計劃增開業界論壇,分申請及監察兩個討論區,及時聆聽業界意見的同時,也為業界搭建更便利的交流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