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产业基金於2016年1月27日举行新春传媒茶叙,基金行政委员会主席梁庆庭、委员朱妙丽、穆欣欣及各部门主管出席,就基金资助、跟进、监管、扶持和宣传工作与传媒进行交流。文产基金希望听取各方面意见,进一步优化扶持企业发展的工作,以推动澳门文化产业前行。
2015年获批项目 创意设计和文化展演比重大
完成两个年度获批项目协议书签署
基金在2015年共有41个合资格项目进入评审,有10个项目获批,通过率约24%,与2014年的项目通过率26%相若。2015年获批项目中,“免息贷款”形式的资助占资助总金额的一半,比2014年批出的资助中“免息贷款”仅占20%的比例为高,其余80%为“项目补贴”形式的资助。申请获批後,有两个企业向基金取消申请,因此现有8个项目将投入运作。在行业领域分布上,属创意设计领域的3个,文化展演领域3个,数码媒体领域1个,其他领域1个。基金向这些项目提供的资助金额约澳门币2,300万元,项目资助期从1年到5年不等,预计将为澳门创造63个就业职位,总投资额近澳门币1.2亿元。
而基金在2014年及2015年共批出62个一般商业项目和8个服务平台。除一个项目因企业自身原因之外,至2015年底,基金完成了两个年度69个项目的协议书签署工作。两年的资助金额近澳门币1.12亿元,将创造476个就业职位,总投资额约澳门币5.8亿元。
2014年获资助项目监察工作启动 不断优化申请流程
根据第73/2014号行政长官批示《文化产业基金资助批给规章》,受惠企业应就获资助项目按照与基金签立的协议书规定定期提交项目进度执行报告,并於项目完成後60天内提交总结报告。目前基金已启动2014年度获批项目的监察工作,主要就项目的实施情况及财务执行状况两方面进行监察。如企业在填写项目报告时遇有问题,亦可直接联络基金项目监察中心查询或约见面谈。
基金从首轮审批资助申请中汲取经验,自2015年下半年起对申请、评审以及资助形式等细则进行调整优化:
── 常年接受申请。
── 增设网上预约、手机应用程式。
── 项目补贴、免息贷款、贷款贴息的三种资助方式,从过去申请时只能单一选项到现在可选择多项混合。对於2014年首轮获批项目的申请者,如有需要,可就相同项目再申请另一种资助方式。
── 评审会议增设答辩机制,申请者可直接面对评委充分阐述项目。
── 提供申请个案进度查询服务,申请者在基金网页输入申请编号,项目处理进度一目了然。
加强对话增透明度 搭建业界交流平台
2016年新年伊始,基金举行获批项目交流会,30多位2014及2015年度获批项目企业负责人出席。与会企业负责人畅谈各自项目的发展情况,总体态势向好。项目运作中面临的新问题主要集中在资金方面,如原申请项目获批後,由於金额不足,可否就同一项目再申请;或是同一项目发展至另一新阶段,可否再提出申请等;又如企业将资金投放在产品研发及生产後,面临缺少资金开展宣传推广工作,亦缺少场地贩售产品,希望基金在这方面能够有所扶持。同时,有企业在会计制度、编写进度报告等方面提出问题,获基金同事现场解答。与会者均认为此类交流会除了可以直接向基金反映意见外,亦能促进业界之间的交流,是一个让企业相互交流及分享发展经验的平台。
过去一年,基金举办了一系列讲解会、交流会,让公众更了解特区的文化产业政策;通过让评审委员与业界直接对话、良好沟通,有助业界了解基金运作、清晰申请程序、调整项目计划,使之更切合巿场需要。这些工作成效,已逐渐反映在2015年的资助申请中:有的企业在与评审委员对话後重新调整申请计划书,也有以前分别以独立身份申请的企业改以合作形式共同完善计划。
陆续推出电子版双年报、微信、文产服务资讯平台
网页增设“业界故事”助力宣传
2014及2015年获批项目情况均已上载基金网页(www.fic.gov.mo),内容包括项目资助年度、范畴领域、企业名称、资助方式、资助期限及资助金额,加插网上地图定位功能,公众可直接链接到相关企业网页。基金网页自2015年8月开始新增“业界故事”栏目,介绍获批项目及其经营者的故事。而由即日起,公众可进入网页浏览《2014·2015文化产业基金双年报》电子版,进一步了解基金在过往两年的运作情况。同时基金将於下月初推出Facebook专页和“澳门文产FIC”微信公众号,以紧贴社会脉搏。另一方面,基金现正着手分析受资助企业资料,整合产业服务数据库,建立一个以企业需求为出发点的文产服务资讯平台,预计於今年第一季度推出。公众和业界将得以透过平台快速查找对应服务,有助业务配对,促进跨界合作,进一步完善文化产业链,为驱动文化产业升级转型作储备。而在这个文产服务资讯平台的基础上,基金计划增开业界论坛,分申请及监察两个讨论区,及时聆听业界意见的同时,也为业界搭建更便利的交流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