業界故事

《鏡海歸帆》細說澳門
天藝星國際文化交流有限公司董事長兼藝術總監張鋼(左)和資深製片人、導演傅志平(右)

天藝星國際文化交流有限公司董事長兼藝術總監張鋼(左)和資深製片人、導演傅志平(右)

《澳門戀曲》畫面

《澳門戀曲》畫面

澳門畫家陸曦

澳門畫家陸曦

一個在澳門居住不滿十年的人,因為熱愛這片土地,自2008年起,陸續為澳門拍攝了一系列紀錄片,呈現澳門社會生活、歷史文化;更促成澳門畫家陸曦以纖維筆描畫澳門數百年歷史的百米長卷《鏡海歸帆圖》面世。

天藝星國際文化交流有限公司董事長兼藝術總監張鋼生於北京,旅居美國多年後,於2008年到澳門生活。當時他覺得澳門這個小城雖然不大,但很美,澳門人尤其美,很多優良的中華傳統都此地很好地保存下來,人與人之間的關係亦很親近。這個有數百年歷史的小城,具有深厚的東西方文化底蘊,只是外界對澳門認識不深,只知道澳門是一個賭城。

當張鋼逐漸熟悉澳門,對澳門社會底層有更深入的接觸和了解,感受到澳門溫馨的人情和獨特的文化,更覺得如果不將真正的澳門文化向世界展示實在太可惜,於是萌生了為澳門拍攝紀錄片的想法。

張鋼曾長期從事國家政策研究,搜集資料、調查研究等對他來說是駕輕就熟的。太太是內地電視劇導演。他們很快便定出了拍攝計劃,只是當時在澳門認識的人有限,沒有人出資支持,張鋼決定自資拍攝。雖然資金有限,但憑著他對澳門的熱愛和執著,令澳門多了一個向世界展示文化底蘊的機會。

第一輯《澳門人》系列電視紀錄片共12集,拍攝12個澳門人,包括華人、土生葡人及葡國人,當中有老澳門人、小店老闆,沒有大企業家,沒有高官,完全呈現澳門社會真實一面。第一輯於2009年澳門回歸十周年是播出,廣獲好評。之後陸續拍攝了5輯共60集的《澳門人》。

除了《澳門人》系列,張鋼還拍攝了《澳門戀曲》,每集一分半鐘的短片,以小故事展現澳門不同地方的景色,配上澳門詩人姚風、凌谷及長居澳門的葡萄牙詩人左凱士的詩作;演員全部是非職業的澳門普通市民;配樂亦是澳門人的作品。可以說,《澳門戀曲》是一個平台,帶動了澳門不同行業的人,創造屬於澳門的作品。

在2014年澳門回歸十五周年之際,張鋼希望能拍攝一部更全面展現澳門歷史文化的紀錄片,該套共300分鐘的紀錄片分10集,內容豐富,包括澳門500年歷史、經濟、宗教、民族、教育、文學戲劇、新聞出版、電影、美術、音樂、舞蹈、澳門作為通向世界的門戶、建築,澳門社團和社會等。當時張鋼的構思是以一幅長卷串連起每一集,最後定名為《鏡海歸帆圖》。

 

但《鏡海歸帆圖》如何創作?張鋼想起澳門畫家陸曦,經多番討論和游說,陸曦終於同意以兼備中西方繪畫特色的纖維筆畫出這幅百米長卷。長卷將澳門的歷史文化、社會生活、金融經濟等展現出來,如非畫家匠心獨運,實在難以想象如何在百米畫卷內展現如此豐富的內容。

 

張鋼表示,拍攝紀錄片最常見的困難是資金短缺,所以要不斷壓縮拍攝開支。《鏡海歸帆圖》能成功拍攝,確實得到政府各方面的支持,及社會人士的鼎力贊助。該片今年十月在聯合國秘書處總部大樓播放,同時亦會展出《鏡海歸帆圖》百米長卷,這將是澳門的電視紀錄片和本地巨幅畫作首次亮相聯合國秘書處總部。文化產業基金提供資助予《鏡海歸帆圖》、《澳門人》大型糸列電視紀錄片的推廣、發行等,是希望這兩套展現澳門的紀錄片能讓更多人認識澳門,讓世界認識澳門。